本文錄自《聖苑第七期》民國八十年三月一日出版
大智本行-智之輪迴觀
作者 祥雲
通常「輪迴」局限於宗教之六道輪迴言之,若以六道輪迴而言,即只在宗教中論說而已,因此宗教之局限性乃成為難以尋求輪迴之根本,是以要求超越六道輪迴即成為宗教本然之事。然而放眼自然大宇,皆處於具足之循環,此一循環,觀察其大小、上下皆處輪迴不息之實相。因為由始至終,皆在真實之循環,此即由微細之個體起,以至大宇宙之運行皆可觀出其巧妙之運作。從其運作之井然有序,可以理出大宇之輪迴,乃是一無可究竟之實然,此即由周圓之具足而理出。
輪迴之要素乃依於地、水、火、風、空間之五大為其要素。由此而展示其翠生之世界。五大之所以緣生成就翠生,乃是生命輪迴之所依,此即是自然生態輪迴之必然過程。既然五大可以緣生,即其翠生必依於散華而成就新陳代謝,為輪迴循環之依止。因此輪迴乃是存在之常態,亦是生命軌道。此即表示自翠生而至散華皆是自然之運作,亦顯示輪迴乃是一切常態,並保持其常態之生生不息。
若以此言,即輪迴本是大自然運作之必然,其本身即已周圓具足,故生命乃能依於其獨爾自化於其軌道。此運作空間之所以能無缺者,乃是顯其法則。輪迴之所以無缺,即在於五大要素輪迴之必然,故微細之事物亦不離輪迴,自然大宇亦處於輪迴。依此而觀,即六道輪迴之說只是宗教環節而已,而所謂超越六道不受輪迴之說,應是說能不受局限於宗教領域,而是尋求輪迴之根本而言。
生命之軌道乃是依於獨化之自爾,即此一自爾應是一待機而接受於局部輪迴之事實。因為生命若依於輪迴之自爾,即其所以承受者乃是翠生、散華之部份角色,即演其角色者應依於法則之自然運作,而成就此一輪迴之常態。演好生命之自爾軌道,即是運作於五大成長過程,此亦是翠生之延續過程。本身之自爾獨化於運作空間,即其翠生乃隨其成長而昇華。當至其極,即必然走向解體之途,此即是散華。散華即表示歸土,歸土即成待機,待機者冥憩也。自生起而育成而壞,皆是輪迴之循環運作,於此即生命之常態實然。
因此超越輪迴者,應是體知法則實然之無缺,亦即體覺輪迴之根本。生命體之輪迴並非只是思想,而是事實,生命本身皆依於五大輪迴,即生命本身亦是輪迴之主體,故超越者並非無輪迴而是體證輪迴之根本,此可由緣起之具足而理出。
因為有緣起之具足,故五大方有轉化輪迴之具足。是以緣起具足方可造就新世界,此即是輳數差別之輪迴,何以故?輳數即如車輻,隨其長短而成為車輪之大小,其輾轉軌道即成為廣狹差別之事實。此在新生事實而言,乃是外圍之廣狹。若以輪迴之生命根本言,即此一差別表示境界層次。車輻長者,其外圍乃大,其循環時數則久;輪迴環結隨其外圍而持久,即表示其心胸愈廣,輪迴之環結愈久。外圍若狹,則其輪迴環結愈小,因而其輪迴快速。同為一環其差別乃大,此即表示輾轉軌道隨其轉化外圍而可調節。亦即取捨之空間,隨其輪迴環結,而可促使生命本質之提降。有此認識,即可知輪迴乃是本性環結之輪迴,若以本性環結為輪迴,即其取捨空間應即是生命活動之過程。因此不論其成長、提昇或萎縮、降低,皆是輪迴之環結,故不離開輪迴根本。是以活動過程應是覺證之過程,故生命之輪迴應是覺證之輪迴。
能覺證者,即是菩提,此乃菩提之無缺。不論生命活動之過程如何,菩提乃以覺證而無缺。因此謂菩提乃是輪迴之通明,此即顯示輾轉之軌道,乃是本然實性之循環輪迴。本性乃依此輪迴之翠生、散華而得菩提覺證。若無輪迴之成長、解體過程,即無菩提之可言。
由此根本即可理出,輪迴乃是人自出生以至死亡,皆是自然運作之環結,由解體而待機(處於含因冥憩)皆是生命輪迴獨化之必然。因此輪迴之人生,應是創造具足,此即表示人生處於維生世界,亦是相輔平等之輪迴,何以故?因為循環之軌道乃是處於本然之業識,故維生乃顯示果報根本之輪迴。由此而觀,即業識乃由維生而成,而此一維生必通過人生之活動方有,亦即業識薰習在創造與破壞之過程。有此認識,即創造之人生應是業識輪迴之人生,因為其果報根本可以擴展環結外圍,故其層次可以提昇。
若依此而觀,生命之空間應是一鼓動之空間,此即表示創造能力之鼓動,同時亦表示破壞能力之鼓動。創造與破壞乃是輪迴環結之必然,因為創造若是人生,即破壞亦是人生,有此創造必有破壞,此則表示人生具有破壞之宿命。解體乃散華,同時亦是現象之破壞,故輪迴之成、住、異、滅方可具足。
超越即在於覺知,此一輪迴之根本能促使本然之業識外環擴大,使環結持久,亦即處於輪迴而不覺輪迴,因為其輪迴環結無限故也。超越輪迴而不受輪迴,即在於此圈之無限,故本身輪迴之一環即無限,持機冥憩亦無限,故轉生亦處於無限。
因為轉生乃是翠生之始,亦待機之緣起鼓動具足之時,是以生命本身不離輪迴,只有輪迴環結之大小而已。
(取材自雲宮北堂)
(201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