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性淨本源

主講人:耀明

本次探討的主題是性淨本源,是指含識有情的靈識覺性(本性、自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暇,覆蓋的塵垢也無法染污而且可以被清除乾淨;這就是佛性(靈性、神性)可以圓滿開展根本源頭。首先引用迦葉佛傳法偈與2則3月份鸞文說明本性清淨,再解釋3月17日鸞文性淨本源所引大乘起信論之本文。

賢劫七佛傳法偈   第六迦葉佛偈云: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113.03.03智慧菩薩示詩:「心淨諸禪定,積淨業無量,導眾寂稽首,即見大聖神,普善無量土,第一義不動,諸法得自在,其本常清淨。」:本週示詩節引自維摩詰經之佛國品寶積長者讚頌佛偈,讚嘆佛陀之身語意功德圓滿,以說法引導眾生能於諸法得自在趨於寂滅至善境地;歸結其本源為清淨無染之如來藏(真一)。 

       第一義不動,諸法得自在,其本常清淨:法王佛陀演說諸法因緣合和而生皆無其自性,現象生滅變化隨緣流轉;清淨圓滿的覺性是能善分別諸法相,而不為紛雜萬象所淆惑。因為本源清淨好似真如能隨緣起用不為所染。

       113.03.10智慧菩薩示詩:「離生滅,虛空華,法如幻,於心識,離斷常,恆如夢,法無我,常清淨,覺所覺,若有無,悉俱離,寂靜觀,名不取,後世淨。

」本次示詩節引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 一切佛語心品中本經之當機主眾大慧菩薩讚佛偈揭示甚深緣起法之生滅現象 (相),心識對境(相)所生起之作用,性體清淨無染之彰顯;觀修之方法與結果。

       法無我,常清淨,覺所覺:諸法如幻相歷事若夢境,我與我所都是隨緣而設權宜假立,能覺與所覺亦復如是;六根不為六塵所染,就能常住於清淨寂滅。

   

        113.03.17智慧菩薩示詩:「有本有末,有性有相,原始有終,該空徹有,性相網紐,性淨本源,一如實空,二因熏習,三法出離,四緣熏習,唯心所現,唯識智相,三細六粗。」本次詩文節引大乘起信論本文說明(二)清淨覺體之相與(三)不覺生起之相說明相之生滅。

       性淨本源,一如實空,二因熏習,三法出離,四緣熏習,:本段言清淨覺體之相以鏡為喻。

釋摩訶衍論,簡稱釋論,佛教論書,據說為龍樹所作,姚秦筏提摩多漢譯,共十卷,為《大乘起信論》的註釋書。但是此書的真偽,歷來長期有所爭議。

本論受到華嚴宗重視,在唐代遼代宋代盛行於中國,如永明延壽在其《宗鏡錄》中大量引用其內容。經空海傳入日本後,日本真言宗將其視為根本論典之一。

性淨本源參考資料(一): 節引普賢菩薩歸結法義之長頌

 

真如離妄恒寂靜, 無生無滅普周遍; 諸佛境界亦復然, 體性平等不增減。

法性無作無變易, 猶如虛空本清淨; 諸佛性淨亦如是, 本性非性離有無。

若有欲知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一切佛法依慈悲, 慈悲復依方便立, 方便依智智依慧, 無礙慧身無所依。

 

                                                                                          摘錄自華嚴經卷五十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

性淨本源參考資料(二): 節引八千得無生法忍菩薩說法偈

一切眾生心本性, 清淨無穢如虛空, 凡夫不知心性故, 說客煩惱之所染。

若諸煩惱能污心, 終不可淨如垢穢, 諸客煩惱障覆故, 說言凡夫心不淨。

如其心性本淨者, 一切眾生應解脫, 以客煩惱障覆故, 是故不得於解脫。

心不能生次第心, 心不能見次第心, 一切諸心從緣生, 是故次第心不斷。

若能知見如是心, 猶如虛空及幻相, 是人即得心自在, 亦能了知次第心。

 

                                                                                          摘自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三

梁皇寶懺

       梁皇寶懺是南朝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的。緣起是皇后郗氏在往生後的數月,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寢時,聽聞外面有騷亂的聲音,於是出去一看,竟然是一條大蟒蛇,而且睜大眼睛望著他。這時候武帝大驚不已,不知如何是好,便對蛇說:「朕的宮殿嚴警,不是你們蛇所生之地,看來你必定是妖孽。」蛇於是對武帝說:「我是你的皇后郗氏,妾因為生前喜歡爭寵,而常懷瞋心及嫉妒心,性情慘毒,損物害人,所以死後墮入蛇身。現在沒有飲食可吃,又沒有洞穴可以庇身,而且每一片鱗甲中有許多蟲在咬,真是痛苦萬分。由於深感皇帝平日對妾的厚愛,所以才敢顯現醜陋的形貌在您的面前,希望能祈求一些功德,脫離蟒蛇之身。」蛇說完之後就不見了。

       武帝將這個情形告訴誌公禪師,禪師對梁武帝說:「必須要禮佛懺悔才能洗滌罪業。」武帝於是請誌公禪師搜尋佛經,摘錄佛的名號,並且依佛經來撰寫懺悔文,總共寫成十卷。然後武帝就依照懺本為皇后禮拜懺悔,有一日,突然聞到異香遍滿室內,久久不散。武帝抬起頭來,看見有一個人,容儀端麗,對他說:「我是蟒蛇的後身,因為承蒙皇帝為我作功德,所以現在已經超生忉利天,今天特來致謝。」言畢就不見了。

      《梁皇寶懺》全稱《慈悲道場懺法》,是中國佛教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懺法,素有「懺王」的美譽。一般佛教徒於消災、濟度亡靈時,常延請僧眾虔修此懺,為漢傳佛教中實行最久的懺法。它的內容非常豐富,是結合所有大乘經典的法義,以及大乘佛菩薩聖號,彙編而成。

      《梁皇寶懺》歷經一千多年以來的流傳、演變,不僅適合出家眾,更適合一般大眾。懺悔,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拜懺的功用,即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著罪垢的心。更積極的意義是,主動修行受報、自負責任,這樣的懺悔,才是真正落實修持慈悲法門。因為在懺悔、除罪的過程中,涵養自性的慈悲心,願自己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行菩薩道。它的修行融合誦經與拜佛,口誦、耳聽、心惟、身禮拜,是清淨身口意三業最好的一部懺法。

摘錄六祖壇經之懺悔品

       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衍;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衍,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衍不滅,後過又生。前衍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

師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

『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衍;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衍,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衍不滅,後過又生。前衍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 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慾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瞭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才。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

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性淨本源1.png
釋摩訶衍論卷1.png
釋摩訶衍論卷2.png
釋摩訶衍論卷3.pn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