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淺談轉識成智

聖靈山道元宗玉皇宮 - 慧明 2024/02/25


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意識)爲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末那釋)爲平等性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 


一 轉、依 

 

《成唯識論》卷十說:「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 


 以「轉、依」來「轉識成智」。「轉」,是轉捨、轉得的意思;「依」,是所依的意思。所依指的是第八識。此識藏有煩惱、所知二障的種子,也藏有無漏智的菩提種子。修行,須清理第八識中「煩惱障種子」和「所知障的種子」,以證得二種轉依果──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亦即無漏的菩提真智,達到「轉依」──轉識成智。 


 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轉染成淨爲涅槃,轉識成智爲菩提。涅槃即自性清淨,菩提即覺悟,或稱正智即無分別智。 


二 玄奘大師的 <八識規矩頌

十二首頌文: 

名詞: 


三性: 善、惡、無記三性。第六識作用,通於善、惡、無記三性,當心識生起,一念濟世利人

之心生起,十一個善心所與之相應,則為善法; 如一念損人利己之心生起,二十六個煩

惱心所與之相應,則為惡法。如獨頭意識作意籌度,或利人或利己,亦通於善惡,如獨

頭意識任由意念遊走,既無有益人群之心,亦無謀己私利之意,就成為無記法。 


三量:現量、比量、非量。前五量唯是現量,第六識五俱意識初起,第一剎那是現量,第二念

即入比量。獨頭意識中的定位意識是現量,夢中意識是非量,散亂意識通於三量。 


三境: 心識緣境有三類,曰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前五識唯緣性境,第六識通於三境。 


界地: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隸有九地,三界是有情業力招感的依報,意識行入相

粗顯,遠非他識可及。雖然前五識能增強意識造業作用,但實際上牽引果報體受報的,

仍是由第六識負責。意識通於三界,若造作五趣雜業,則業力寄託的果報體 (第八識)

落欲果; 若造作四禪定業,果報體即落入色界; 若造作四空定業,則落入無色界。果報

識在三界輪迴,以造作的業力而定。鑒因知果,有跡可尋。 



相應: 八識心王與六類心所(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不定)相應的情形。


三、三界唯心 (唯心所現) 

《華嚴經》偈頌:「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法華玄義》:「三界無別法,惟是一心作。心能地獄,心能天堂,心能凡夫,心能賢聖。」

《雜阿含經 卷十》:「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四、 萬法唯識 (唯識所變) 

宇宙萬法(各種現象)可分為五大類(參考大乗百法明門論) 


唯識所變:世間萬相由心識活動變化顯現。關於心識(八識)及心識活動的三能變: 



五、六祖壇經: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六祖壇經》言「五八六七果因轉」,是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對於六識七識,未成佛以前在初地可以消滅分別二障現行;前五識與第八識的二障種子(俱


生的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包括六七識)至金剛位才能斷盡。 

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謂能成就衆生一切事業,現化身來解除衆生的痛苦。 

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能夠微妙地觀察諸法之自相與共相。 

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清除我癡、我慢、我愛、我見而對一切衆生平等,起大悲大行。 

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第八識是我們的生命總體,衆生位稱阿賴耶識,因受了染汙、迷惑而不能發光,不能照見一切;到佛果稱爲無垢識,如大圓鏡能鑒照一切,不受外塵所染,光明遍照,至此,即可得三身四智。第八識現法身,第六七識現報身,報身有他受用身和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爲地上菩薩說法所現之身;自受用身,是無量福慧成就的唯佛感受之身。前五識現化身,有應化身、變化身二種。應化身如八相成道,變化身即應機隨類變化之身。證得三身四智的佛身,即無上正等正覺。 


六、 星雲大師:成佛的四智 





淺談轉識成智
bottom of page